惠崇春江晓景古诗 惠崇春江晚景古诗词

惠崇春江晓景古诗

惠崇春江晚景二首 / 惠崇春江晓景二首

宋 · 苏轼

竹外桃花三两枝,春江水暖鸭先知。

蒌蒿满地芦芽短,正是河豚欲上时。

译文

竹林外两三枝桃花初放,鸭子在水中游戏,它们最先察觉了初春江水的回暖。河滩上已经满是蒌蒿,芦苇也开始抽芽,而河豚此时正要逆流而上,从大海回游到江河里来了。

惠崇春江晚景古诗词

1、《惠崇春江晚景》其实是苏轼的“看图写诗”!咱们熟悉的这首诗,全名是《惠崇春江晚景二首·其一》,是苏轼为好友惠崇和尚的《春江晚景图》题写的。画作早已失传,但这首诗却让千年后的我们依然能“脑补”出画面

2、最出圈的是前两句:“竹外桃花三两枝,春江水暖鸭先知。”苏轼用鸭子感知水温的细节,把抽象的季节变化写得活灵活现,后两句“蒌蒿满地芦芽短,正是河豚欲上时”更绝,从画面里的蒌蒿联想到河豚逆流产卵,虚实结合堪称“脑洞大师”

3、惠崇和尚是个“跨界达人”!作为北宋九诗僧之一,他不仅会念经,画画更是以“小景画”独步江湖,他的画作常以鹅雁鹭鸶配江乡风物,苏轼看画时甚至能闻到“水草腥味”,这波艺术联动妥妥的双厨狂喜。

4、这首诗藏着苏轼的吃货属性!后两句提到的蒌蒿、芦芽、河豚,其实是宋代人吃河豚的标配食材,苏轼曾写“蒌蒿如箸玉簪横”,还因贪吃河豚差点中毒,网友笑称:“没有一条河豚能活着游出苏东坡的诗!”

5、它成了春天的“代名词”,诗中桃花、江水、蒌蒿等意象,构建出立体的早春图鉴,至今语文课本里还在用它教孩子观察生活,更厉害的是,“春江水暖鸭先知”被现代人玩成了各种梗,从气候变化到职场八卦,万物皆可“鸭先知”。

惠崇春江晚景古诗词

(全文共342字)

相关问题解答

1、《惠崇春江晚景》是苏轼写的吗?为啥标题有"晓景"和"晚景"两种说法?

对头!这首诗确实是苏轼写的,但标题争议可有意思了~现在课本里一般叫《惠崇春江晚景》,但宋代古籍里出现过"晓景"的版本,有人说是传抄笔误,也有人分析"晚景"更合理——诗里"蒌蒿满地芦芽短"是初春傍晚景象,鸭子最先感知江水变暖也是傍晚水温变化明显,不过甭管早晚,都不影响咱欣赏这幅"诗中有画"的江南春色啦!

2、"春江水暖鸭先知"凭啥是鸭子不是鹅?苏轼搞错了吧?

哈哈,苏轼可精着呢!这句诗其实藏着科学道理——鸭子喜欢扎猛子捕鱼,对水温变化最敏感;鹅主要吃岸边草,对水温没那么挑剔,而且宋代江南普遍养鸭(想想咸鸭蛋多出名),画面也更接地气,要是写成"鹅先知",可能惠崇和尚的原画里都得改主角咯!

3、诗里"蒌蒿满地芦芽短"到底在说啥?是不是能吃的野菜?

吃货雷达动了是不是?蒌蒿和芦芽都是长江边的春季限定美味!蒌蒿的嫩茎现在还是南京人爱的"芦蒿炒香干"原料,芦芽就是芦苇的嫩芽,宋朝人拿它煮汤,苏轼这波属于"看图写菜谱",顺便暗示:看!河豚(诗里暗指的"正是河豚欲上时")快上市了,吃货们准备好!

4、惠崇是谁?他的画为啥能激发苏轼写诗?

惠崇是北宋的"文艺和尚",画山水花鸟一绝,尤其擅长小景画,苏轼看到他的《春江晚景图》(原作已失传)后秒变迷弟,题了这首诗,相当于现在大佬在朋友圈给网红画手点赞还配文案,结果一火火了千年!顺便说,苏轼给惠崇画写过两首诗,另一首"两两归鸿欲破群"也超有意境~

(小贴士:需要具体诗句原文或更多背景细节的话,我随时可以补充哦!)

本文来自作者[卷晨妍]投稿,不代表均鑫号立场,如若转载,请注明出处:https://qzphoto.cn/zlan/202504-187.html

(41)

文章推荐

发表回复

本站作者才能评论

评论列表(3条)

  • 卷晨妍的头像
    卷晨妍 2025年04月01日

    我是均鑫号的签约作者“卷晨妍”

  • 卷晨妍
    卷晨妍 2025年04月01日

    本文概览:惠崇春江晓景古诗惠崇春江晚景二首 / 惠崇春江晓景二首宋 · 苏轼竹外桃花三两枝,春江水暖鸭先知。蒌蒿满地芦芽短,正是河豚欲上时。译文竹林外两三枝桃花初放,鸭子在水中游戏,它们...

  • 卷晨妍
    用户040109 2025年04月01日

    文章不错《惠崇春江晓景古诗 惠崇春江晚景古诗词》内容很有帮助